我校白强在光明网发表评论文章
一、本土:大学改革要始终坚持立足国情
哈佛大学百年改革史就是一部服务美国战略、适应美国社会的历史。在持续一百余年的改革岁月里,美国人的文化、美国人的传统、美国人的精神仿佛一汪新鲜的血液注入哈佛大学历次改革的始终。无论是艾略特、洛厄尔创建现代教学研究型大学,科南特、普西创建研究型大学,还是博克、陆登庭创建国际化大学,无一不是坚持“美国本土化”的改革成果。正是“美国本土化”的改革方向一直牵引着哈佛大学在适应美国“工业化”、“战略化”、“全球化”战略转型的一次次危机面前,成功地创造转机,赢得生机。从本质上讲,哈佛大学百年改革史,就是一部哈佛大学“美国本土化”的历史——它成功地实现了把“欧洲化的哈佛”改变成了“美国化的哈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国情是大学改革的土壤,是大学存在发展的根基,任何大学改革的终极目的,都是为了汇聚更多的优质资源,培养更多的一流人才,产生更多的一流成果,更好地服务本国发展。因此,走向世界一流大学的改革,除了要放眼世界,吸取他国大学先进经验外,更需要研究本国国情,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社会发展紧迫需要,与国家的需要合拍,与社会的需求同步,才能赢得发展的机遇,长成参天大树。
二、本真:大学改革要始终坚持追求真理
走向世界一流大学的改革,贵在对大学“本真”的执着坚守。哈佛大学百年改革,始终坚守着捍卫学术自由、追求真理的逻辑。自1869年艾略特掀起哈佛大学历史上第一次重大改革以来,无论社会形势如何变化,无论哈佛大学如何改革,但“崇尚自由,追求真理”始终是哈佛大学内炼前行中一种独立精神生活的存在——不管外面的社会环境发生了何种变化,历任校长都特别强调要“保持对知识与真理的无条件追求,保持心灵对世俗的超脱,保持精神生活和精神生命的独立性。”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哈佛大学校长们都极力主张大学要服务社会,服务美国国家战略,但他们始终没有忘却“我是什么”的原初思考。即使在一战、二战期间国家对大学的战略需求最急迫的时刻,哈佛大学也没有随波逐流,放弃对大学本真的坚守——始终把大学视为传授普遍知识的场所和追求真理的圣地,始终坚守以探究高深学问为原点的知识传授和人才培养。正是因为那份对大学“本真”的顽强坚守,才使哈佛大学保持着不断的学术创造力,并在众多的美国研究型大学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本科:大学改革要始终坚持本科为基
万丈高楼平地起,本科生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没有高质量的本科教育就没有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也就没有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始终是贯穿于哈佛大学持续百年改革的主线,自1869年以来的历次改革无不把提高本科教育质量作为改革的核心任务——从本科课程体系改革到招生制度改革、从一流教师招聘到专业学院办学质量整顿、从本科生集中住宿制到荣誉学位制的推行等充分体现出哈佛大学对本科教育质量的高度重视。事实上,直到今天,哈佛大学依然高度重视并不断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以强有力的行政和经济手段规范着教师不断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教师的招聘首先要看其对教学有无足够的热情、教授必须给本科生授课并据此发放工资、教师的薪酬依据教学评估结果确定、学生对教学评估不满意教师就得走人。没有本科教育就不能称为大学,没有高质量本科教育的大学更不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改革过程中,必须切实摒弃“重视研究生教育,轻视本科生教育”的弊端,始终把本科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
四、求精:大学改革要始终坚持追求卓越
哈佛大学百年改革,始终遵循着追求卓越、创造一流的逻辑——不甘落后、拒绝平庸、争创一流的开拓进取精神贯穿于百年改革的始终——那就是要招聘一流教师、招收一流学生、培养一流人才、做出一流科研、提供一流服务。比如,在卓越教师队伍建设上,哈佛大学始终坚信一流的教师是一流大学的先决条件,招聘学术成就最卓越的教师也就成为哈佛大学百年改革的重要使命,科南特校长还首创 “非升即走”的教师职务晋升机制以保证哈佛大学教师队伍的“绝对一流”。哈佛大学之所以能一步步从一个地方小院到发展到国家大学再到国际化大学,就在于其一刻也没有放弃过追求卓越、精益求精、争创一流的梦想。事实上,直至今天哈佛大学的改革步伐一刻也没有停留过。正是这种永不满足现状的锐意进取精神才使哈佛大学闯出了新路,创造了辉煌。显然,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树立追求卓越的高远志向。有道是“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志向决定大学的发展高度。只有志存高远,拒绝平庸,不甘人后,永不满足的豪情壮志,才能立于时代的潮头,走在世界的前列。
五、求新:大学改革要始终坚持创新发展
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改革过程中,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哈佛大学百年改革始终遵循着坚持开拓创新的历史逻辑。作为在大英帝国殖民地上建立起来的大学,它既秉承了一千多年来“精英主义”教育的传统,继承了欧洲大学特别是德国柏林大学“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的先进办学理念,又融入了美国的社会现实,注入了实用主义哲学精神,体现着美国的历史、传统和文化,成为反映美国历史和现实的“镜子”。哈佛大学百年改革的创新精神淋漓尽致地体现在持续百年改革的前后承继关系上,它的每一次改革既是与时俱进的行动,也是开拓创新的创举。仅以艾略特与洛厄尔两位校长的课程改革为例就足以得到充分的证明:洛厄尔集中分配制的诞生,既源于他对艾略特自由选修制的不满和批判,但又是对自由选修制的发展与创新——集中分配制既尊重了学生学习的自由,同时又赋予了学生更多的课程学习责任,实现了对“自由”与“责任”的兼顾和双赢。
六、求变:大学改革要始终常怀忧患之心
大学的“一流”是相对的,没有永远的“一流”,只有不断进取的“一流”。探究哈佛大学持续百年改革的深层动因,除了外在的国家战略和社会形势的变化外,更多地来自于哈佛大学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一种强烈的对自我生存处境和竞争危机的深沉担忧。正如博克校长在纪念哈佛大学诞辰350周年的庆祝大会上所讲的那样:“如果说350年来哈佛大学有一个贯穿始终的特点的话,就是我们总是在心神不定的担忧,即使在外界形势看来没有任何理由这样时也是如此。当我们为取得的成就而高兴时,会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阵痛,虽然我们强忍着,但也不免说出来。我们知道有多少学院是在全盛时刻种下了日后衰退的种子。我们的第二天性使我们从自我陶醉中清醒过来,时刻问一下自己有什么敌对的力量存在,命运会有什么改变,有什么内部矛盾和过分行为会削弱我们的大学或阻止它满足现代社会和人类的需要而做出贡献。”可见,常怀思危忧患之心,正是哈佛大学保持长盛为衰的精神动力,它促使哈佛大学一刻也没有满足于现状,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改革的步伐而永远行进在“求变”的道路上,进而一次次超越对手而成为美国研究型大学中的“王中之王”。
下一篇::民盟重庆大学委员会“服务社会,促进地方建设”座谈会 在学校会议中心举行